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中国市场,2019年全年威士忌实现了量额增速双提升,进口威士忌踏上了高速增长的快车,反观本土威士忌强势品牌尚缺,市场下的强烈反差似乎成为了本土威士忌发展的新契机。
利益驱动下的“跨界潮”
根据美国蒸馏酒委员会的数据,2018年,威士忌、龙舌兰等各种烈酒的销量已连续增长9年。从2018年10月到2019年10月,威士忌的增幅近8%。就中国市场而言,2019年全年威士忌量额增速双提升,进口量2155万升,同比增长13.8%,进口额2.1亿美元,同比增长20.3%。
国内威士忌行业市场向好,引得国内外企业纷纷占位。
青岛啤酒日前修订《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经营范围条款有所更改,新增了“因应公司生产苏打水等饮料和威士忌、蒸馏酒的需要,相应增加公司经营范围”;葡萄酒企业怡园酒业更是顶着业绩亏损的压力押宝威士忌,以1500万港元收购万浩亚洲有限公司100%股权。被收购方是一家从事威士忌贸易、具有威士忌酿造能力的公司。
去年4月,洋河股份与帝亚吉欧合作推出名为“中仕忌”的中式威士忌。该产品上市背后,隐藏着洋河股份进军威士忌市场的打算。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11月,洋河股份便成立了江苏中仕忌酒业有限公司。
与此同时,泸州老窖也频频传出欲瞄准国内威士忌市场。泸州老窖已经与Speyside Distillery签订分销协议,根据协议,泸州老窖可在中国分销这家手工酿酒厂的SPEY和Beinn Dubh品牌的烈酒;另外,保乐力加集团宣布中国首家标志性的麦芽威士忌酒厂正式在四川峨眉山破土动工,这也是国际烈酒与葡萄酒集团首次在中国投资兴建威士忌酒厂,预计将投资10亿元人民币,占地面积13公顷,计划于2021年正式投产,并有可能在2023年正式推出第一批中国麦芽威士忌。
5月9日,锐澳母公司百润股份发布公告称,拟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0.06亿元,全额用于烈酒(威士忌)陈酿熟成项目,则意味着百润股份正式更换赛道进军本土威士忌行业。
据悉,百润股份的鸡尾酒厂落子于川酒大本营,位置毗邻公司鸡尾酒的成都生产基地,将在今年布局并推进烈酒全产业链建设,待项目建成并完全达产后,能实现约3.4万吨威士忌原酒的储藏能力。
文化冲击下的“洋市场”
国内众多酒企向烈酒(威士忌)转向,透漏出对年轻资本的占领欲望,这些跨界的举动,更多剑指年轻消费群体。
相关人士表示,随着中国新一代消费者的国际化视野与流行文化影响,威士忌等洋酒市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青岛啤酒等企业布局该市场既是未来占位,又是市场培育,对于企业的年轻化具有积极意义。
新推威士忌产品,被诸多酒企视作拉拢、俘获年轻消费群的途径之一。威士忌兼具潮流与品位,年轻化与精英化的双重特性,这对于这些多情易变,喜欢格调与创新,更关注口感与内涵的“后浪们”来说,更加适配。从这个角度来看,同样拥有年轻属性的预调鸡尾酒似乎就略显单薄了。
当然面对中国的数量庞大的年轻人和中产阶级,要打开中国市场,如何做好消费者教育和个性化营销才是关键。
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消费升级,近年来,以威士忌、白兰地为代表的进口酒自带高端化标签,受到年轻消费者的欢迎。与此同时,部分进口酒品牌更注重品牌文化输出,因此培养出一部分消费群体。
市场大,匹配小
同处于烈酒品类,作为舶来品的威士忌由国内的夜店文化、酒吧文化而兴起,年轻消费群是其主体,而本土白酒,更惯常祭起传统的大旗,以成熟消费者为稳固受众,它的适用面更广。从理论来讲,前者拥有庞大的年轻消费群体,后者则是稳定的传统消费层。但中国市场而言,在社交中,白酒的可能性会更胜一筹。对于威士忌,一部分消费者处于跟风式或体验式购物,并不具备稳定性。
洋河股份、青岛啤酒等酒企的带动下,威士忌逐步在中国市场打开了知名度,但尽管众多酒企积极布局,对于中国市场的威士忌来讲,仍然难以与白酒规模抗衡。数据显示,2019年1月-12月,威士忌量额小幅提升,进口量为2155万升,同比增长13%,而2019年全国白酒(折65度,商品量)产量为785.9万千升(折65度,商品量),威士忌的进口量不到白酒产量的3%。
相关人士表示,整体来看,威士忌属于小品类,而且本身受众较小,威士忌更加精英化与年轻化,与中国白酒相比,社交属性较弱,短期内只是教育阶段,中国消费者接受程度偏低,很难形成新的品类爆发机遇。
事实上,就目前阶段而言,酒企转投威士忌只能算是一个尝试,国内企业实现威士忌的规模化生产,市场的适配性也未能达到其标准,加之饮酒习惯等主观因素影响,消费力很可能长期存在不足。
酒业新闻
-
高库存叠加禁酒令,即时零售是白酒震荡期的解药吗?
酒业新闻 | 1周前 201 -
彭洪:香型时代终结后的竞争法则
酒业新闻 | 2周前 280 -
21年首换总经理!供应链巨头怡亚通创始人突然辞任,2个月前曾收监管警示函
酒业新闻 | 2周前 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