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酒业资讯>酒业新闻
“炮轰”国产葡萄酒,彭洪说:不解决这两点,难成大业
时间:2021年8月11日内容来源: XN知酒 浏览量:1744 分享到:

为什么我的眼里总是充盈着泪水,因为我爱你爱的太深,太投入——艾青《我爱这土地》”

——编者按


最近一次见彭洪,是在一场酱酒活动上,舞台上的他在陈述广东酱酒市场的火热,“虽然体量比河南小,但是均价比河南高100元/瓶。”到了晚宴环节,面对知酒的采访,他却不愿意再谈酱酒,而是谈到对国产葡萄酒发展的担忧,这一话题的变化,显然在记者的意料之外。
彭洪的内心是复杂的,也是清醒的,当酱酒热袭击广东多年,另一个层面则是曾经代表多元酒类消费的葡萄酒的衰败。
今日,威龙股份宣布停牌即将复牌,也有媒体指出,今年是国产葡萄酒的“触底反弹”年,特别是宁夏、新疆两地政府豪言打造千亿产区,成为行业的一大鼓舞。
但葡萄酒总量不及千亿,能否呈现“V”字形后势发展,不得不考虑头部品牌、大单品、消费普及等问题,而这恰是彭洪关注葡萄酒的原因。
讲事实,他亲自见证了葡萄酒从辉煌到调整的过程;讲情怀,他希望国产葡萄酒能够在利好的大环境下来一次腾飞。所以这一次,他说:“我不代表协会(彭洪现任广东酒类行业协会会长),仅代表我个人几十年的认知,谈几个困扰葡萄酒发展的问题。”
“规矩”立太多,葡萄酒不快消
不谈品牌、品种、品类等,彭洪直言国产葡萄酒面前最大的拦路虎是盛行的各种培训。
“中国葡萄酒的培训乱像是造成现在消费窘境的原因,盛行在行业的大师班太多,伪大师泛滥,被本来正常的葡萄酒消费上立了很多‘规矩’,把快消品做成了不消品。”彭洪称,以大师班、品鉴会等为传播阵地的培训,把葡萄酒刻意搞得很高端,过分强调“喝葡萄酒有面子”的主张。
葡萄酒的培训乱象起源于其发展顺遂的时期,很多强加于葡萄酒身上的标签也是在那个周期成型,特别是“优雅”、“西方标准”、“高于白酒”等虽然一时吸引了消费者的兴趣,但最终成为最大束缚。在2014年,就有一篇专门指向这一现象的文章甚为流行,文中指出的“无标准规范、师资良莠不齐、国产酒教育匮乏”等问题至今依然存在。
有关规矩和标签,影响究竟有多大?彭洪举了两个例子。
一个是曾经让葡萄酒在中国流行的“功臣”——雪碧,他说,以前红酒配雪碧的时候,葡萄酒消费一片繁荣,后来普及了“醒酒”等规矩之后,葡萄酒反而进入倒退。
另一个则是在消费场景中,葡萄酒饮用方式被过度定义,但消费者并不可能会懂,“中国人都是好面子的,不懂就不敢喝,久而久之就放弃了,比如喝葡萄酒时,大师提倡要摇杯,但多数人在正式场合不敢摇,摇错了会被批。”
知酒编辑部也认为,在中国酒类消费中,针对消费者开展密集培训当属葡萄酒最多,既有专业的培训机构,已有经销商“依葫芦画瓢”开展非系统培训,最终让消费者选择了更洒脱的白酒、啤酒等。
知乎一条高赞评论提出,所谓葡萄酒品鉴是一个专业问题,对于普通消费者,以个人感受为根本,喜不喜欢是唯一评价标准,喜欢就多喝,不好自然不喜欢。言外之意,国产葡萄酒企业更应该把精力放在内部品质的提升上,提升酿酒、品酒的实力,这一点,优质白酒企业是很好的样板。
用“中国特色”定义葡萄酒

与消费端的培训乱象相比,生产端的无序则更加让人担忧。
“中国葡萄酒没有中国特色,现在基本上全部西化,失去了对中国元素的挖掘。”彭洪认为,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政策的利好,进口葡萄酒的下滑,当下是国产葡萄酒发展的新窗口,他指出,这需要对标准、包装和品鉴方式进行重新定义。
以下为彭洪谈到国产葡萄酒时的几点思考,虽然不成系统,却字字珠玑,为保证信息的准确和简要,知酒对其进行原生态还原。
1、中国酒要配中国菜,要把国产葡萄酒的场景做广、做大。
2、中国的酒文化强调干杯,葡萄酒喝酒应该“干”起来,这是情感的表达。
3、让雪碧和葡萄酒配起来,现在的夜场,白酒+果汁和饮料;威士忌+椰汁和果汁……为什么葡萄酒要加点的东西就不行了?应该少一点傲娇多一点朴实,只有先喝起来才有发展机遇。
4、中国葡萄酒最大的误区是对标白酒,这是“假想敌”,应该对标啤酒,啤酒是世界第一量的酒种,打开就喝。
5、中国葡萄酒要加强自身品质的建设和品牌自信,这是严重缺失的,都热衷于去参加各种国际比赛拿奖,实际上葡萄酒真正的评委是消费者。
针对当下葡萄酒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全链条,彭洪认为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他看来,应该反对产区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去进行统一推广和招商,而应该在各个环节做得更细,“政府、企业、经销商和消费者各有侧重、各司其职。”
政府:不要重点去奖励那些拿牌的,更应该奖励能够做好销售的,做好市场的企业。
企业:对酒商,就讲好政策和条件即可,酒庄从自娱自乐走出来;应该做好“三出”工作,即出钱(让经销商代言)、出品质(保障)、出力(服务);厂家自己开闭门技术研讨会时不要让商参与,不断突破品质问题。
经销商:有义务去做好国产葡萄酒的推广,让喝起来比品起来更重要。